首页 >> 师资培训 >>高级进修班 >> 首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高级研修班学员结业论文(一)
详细内容

首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高级研修班学员结业论文(一)

四书要义


概述

     

        天道循环,无往不复。自华夏伊始,朝代兴替,惟道心不变。道者,非虚也,谓万物生存之大道。《孟子·公孙丑下》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乃君子立身处世之方,家风爱敬忠顺之兴,邦国化民成俗之意。于人,能明明德,素位而行,仁义礼智为教化;于家,始于事亲,不越其位,止于孝悌之伦理;于邦国,无怨恶,进退有节,亲民而上下和睦。

        孔子,名丘,字仲尼,宋人。其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谓学贵立志,心之所之也;三十而立者,谓学有所成,强立而不反也;四十而不惑者,谓历事炼心,能通权达变也;五十而知天命者,谓居易俟命,无所攀缘也;六十而耳顺者,谓礼敬存心,宽裕温柔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谓可参乎天地,从容中道也。

        孔子游列国而修六经,乃儒学之集大成者也!古今中外,盖莫不闻其说。才德全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文庙十哲,风采各异。人心大同,不为古今而殊。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纂时隔千年,乃圣人之学问。

      《大学》,儒学之大体,传为曾子所作。述十五成童志明之法,乃通大人之学也。故南宋大儒朱熹先生以为“四书”之首。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易经·文言》文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中庸》,儒学之心法,以其记之中和为用,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首句,道学也,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善道须臾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次云:“知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也。”过犹与不及皆非中庸之道。君子之道有四,子以事父,臣以事君,弟以事兄,朋友先施之。自修己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以诚待人,以德而行,道不远人。

      《论语》,儒学之文脉,语录体,记孔子及弟子所语之言,精炼而生动。其中,《学而》第一。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若专重德行,不求学,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故以学而为先也。《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篇《为政》。天下失于礼乐,则政不可为,故以《八佾》为第三。遇善则升,遇恶则坠,故以《里仁》次之。次著《公治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大指贤人君子仁知刚直,须敏以求之。次著《卫灵公》、《季氏》、《阳虎》,有耻且格,以明忠、信、仁、知、劝学。《微子》以记群小在位,礼崩乐坏,则必致仁人失所。《子张》以记弟子所语之言。《尧曰》以记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语。

      《孟子》,儒学之发越,乃孟子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述仲尼之意。现存《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十四卷,三万五千余字。行文纯粹宏博,雄健优美,雄辩滔滔、生动有趣。故事、语录相得益彰,以正人心、揭明仁义大旨,见乎孔氏之继承及发越。

        研修《四书》《孝经》之要义,悟君子之德,感之弥深,其所众者非一也!君子之德,应粲然复明于世。《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学而时习之,改过迁善,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盖始于学矣!


鲁中监狱教育培训科 杨鑫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