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好文:从儒家的义利观看当今弘扬传统文化的四大误区义利的抉择是人们经常需要面对的状况。儒家学派主张在“义”的前提之下,自然可得到相应的“利”。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儒家从未拒绝利,而是主张修德以来之,反对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儒家学派认为获取利益不应仅为满足个人欲望,而应该为了实现整体更大的“义”。因此,儒家认为“义”“利”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但前提是必须具备充分的“仁”。 那么什么是义?《中庸》云:“义者,宜也。”认为言行合宜,能尚道贵德最为关键。又云:“君子遵道而行。”将“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作为“义”的最高标准。如此便可让万物各得其利。如以义为前提,便可最终获得利益。如此便实现了义利的完美统一。 故《易经》云:“利,义之和也。”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於义,法天之“利”也。 《孟子·梁惠王》开篇便重点说明了义利的关系。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意为: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在这里,孟子根据梁惠王的思想重点强调了“义”为因,“利”为果的道理。在义利只能择其一时,儒家会义无反顾的选择“义”。 现在再让我们学习孔子关于义与利的智慧与中庸之道。 《淮南子》记载: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大意为: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溺水之人,于是这家人送了子路一头牛来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通听说后说:“以后鲁国愿意愿意救人于患难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而子贡用钱赎买了一个奴隶,官府奖励他但子贡却不接受,孔子听说后说道:“以后鲁国赎救别人的人就更少了!”后人评价道:子路因为接受了馈赠而使得更多人愿意尊德;子贡虽然辞让利益,但是等于在制止更多人行善。 今天的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和践行者认为:既然行善就不该接受好处,接受好处就不是真的行善。但作为圣人的孔子想法自然不同,孔子为何表扬子路而不赞成子贡?是因为圣贤的着眼点在于“大义”! 故《了凡四训》言: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其意为:不能仅论现在的行为而要看日后如何;不能仅看一时的评价好坏而应看未来的效果。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名声而要看天下是否获益。如果现在的行为看似善,但所带来的反面作用足以危害社会,那么这只是看似善实际上并不是真善,现在的做法好像不是一种善,但带来的效应可以帮助社会更多人,那么这才是一种真的善! 这10多年中,我们看到许多的传统文化义工,尽管有着大爱之情,但因为不能深入理解以上的思想而使得学习误入歧途,最后不但伤害了自己,也不利于乃至于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主要有以下四大误区。 第一,不收取任何报酬。这些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一些老师和论坛和基地义工,无私的奉献着,而不肯接受任何钱物。有的甚至不顾家里的反对,抛家舍业。其精神难能可贵,但却难以逃出两个结果:一是家底比较厚的义工,尽管生活无忧,但是事业却因此荒废;二是大部分一般家庭的义工,自己没有收入,又不能照顾妻儿老小,最终因现实而离开。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成圣成贤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能脱离实际而妄谈修学呢?甚至还有学佛者竟然一心为求往生极乐而“放下”万缘,最终却落得妻离子散甚至于众叛亲离。 第二,传统文化机构和平台免费提供学习和食宿。发心尽管很好,但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要么最后因无力维持而关闭,要不就是被迫增加其他收费内容。我们看到一些机构为了维持被迫变卖家产,但最终仍难逃厄运!太多的书院或者基地因无力维持而被迫停止。实为可惜!还有一些机构增加了其他收费课程,但是这些收费课程往往价格不菲,且大多并非正规的国学课程,而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利用一些商业培训的模式,内容不但会误导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且收费往往不低。极大的破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 第三,传统文化学习者的道德绑架。付出和收取是自然和社会基本规律,维持着社会和自然的平衡。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而今天,在“传统文化是免费午餐”的观念影响下之下,一方面机构因无收入而难以聘用专职工作人员维持日常运作,只有靠志愿者来帮助。而义工也因种种限制,无法进行持续性的工作,因此效率低下,服务水平普遍不高。令机构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一部分收费的机构则被看为异端,被许多传统文化学习者“道德绑架”,似乎收费就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似乎收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第四、传统文化学习者恭敬心不足。学习理应缴纳学费,本为天经地义之事。而在今天似乎也被推翻,在传统文化就是免费午餐错误观念影响下,众多爱好者走遍大江南北进行免费学习。过去数年中全国各地论坛,培训班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为何近两年突然大幅度减少甚至于销声匿迹?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教育人们贵在“遵道而行”,但遗憾的是我们自身首先“背道而驰” 一方面,机构因无收入无法保证服务质量,更无法保证优良的师资。其所聘用的师资多没有专业背景,或是看过一部分光盘和几本书,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或是仅仅一味强调力行,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或是一些学佛之人,对佛学并未做深入研究,因此讲授的观点偏激,难以应用于实际生活,误导学习者,给学习者造成很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学习者因不满机构课程和服务质量,杂施而不孙,长此以往对学习极为不利,因此对老师乃至传统文化缺乏恭敬心。结果造成恶性循环,也使得党委政府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产生更多的疑虑。 不顾整体大“义”之“义”,谓之“小义”,《了凡四训》中称之为“非义之义”。以上种种情况的发生不论是对于机构还是个人,无疑是沉痛的打击!而且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许多人会质疑,传统文化既然如此好,为何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许多人会因此望而却步。这对于在今天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国学文化弘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者简介 |